消費券的發放看似刺激了國內消費,但是長期看來,不過跟信用卡一樣是一種「預約消費」的模式,也就是說,為了這八百多億的「商機」,全國其實同時舉債。
羊毛出在羊身上,八百多億的「商機」還不都是從你的身上挖出來的?也許你要說:「與其我納了稅卻被拿去蓋養蚊子的體育館,或是讓不法的政客貪污,我不如拿消費券花他個爽!」
看起來好像是大家都佔國家便宜,事實上卻是國家佔你便宜,因為景氣不好是全球的既定事實,並不是台灣獨有的社會現象,在這種「短視近利」的消費券政策底下,並不會對我們的整體經濟環境有具體及根本上的改善。
而在筆者的觀點看來,「消費券」的存在似乎只是一種收買民心的方式,藉此挽救直直落的民調曲線,卻絕對挽救不了台灣與全世界連坐的經濟風暴。
台灣發放消費券的這個政策並不是創舉,早在一九九九年日本就在前首相小淵惠三的任內發放過有條件領取的「地域振興券」,意思就如同今日台灣即將發放的消費券,每張面額一千日元,總額二萬日元(約合170美元),限半年內使用完畢。
當年日本政府光是消費券就發放了約合新台幣2100億的振興券,結果是否真的刺激消費了?就算有也是曇花一現,到最後,日本民眾竟把現金存下來,而只用消費券買東西,甚至有民眾直接拿消費券向店家偷偷換取現金,因此日本的經濟泡沫化並無減緩的趨勢
結論就是,這是一個失敗到底的政策。而台灣竟然還師法別人失敗的經驗而蠻幹,簡直就是明知故犯,拿納稅人的血汗錢開玩笑。可悲的是,普羅的憨厚老百姓只見到眼前可以拿到的3600元,卻沒看見自己為來將要付出的全國舉債代價。
我把「朝三暮四」的故事改一下:原本早上拿三顆橘子、晚上拿四顆橘子的猴子,突然某天變成牠早上拿四顆,晚上拿兩顆,還高興得要命,可是不見的那一顆橘子哪裡去了呢?牠想都沒想到因為大環境差,所以悄悄的,牠將來每天都會少一顆橘子可以吃了。
古老的故事還有日本的失敗經驗都已經告訴我們下場會是如何了,而政府為什麼都還看不透?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